明时资讯

投资视野

债市和数字货币均现不祥之兆 黄金继续盘整静观其变

2018-1-12 深圳明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债市和数字货币均现不祥之兆 黄金继续盘整静观其变


  由于传出美国要退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计划,再加上传出了中国考虑减缓或暂停增持美债的流言,美元遭遇无妄之灾。


  对美国保护主义的担忧再次发酵,美国股市和亚洲股市的涨势双双嘎然而止。


  黄金和原油(63.56, -0.24, -0.38%)继续反弹之路,黄金一度攀上9月以来高点。不过好景不长,中国官方很快出来辟谣,1200关口再次失守。


  黄金上涨0.08%至1317.88,白银(17.03, 0.07, 0.41%)上涨0.29%至17.00。


  铂金上涨0.6%至976.4,钯金下跌0.07%至1082.97。


  全球最大黄金上市交易基金SPDR Gold Trust GLD黄金持仓周三较周二下滑0.35%,同期全球最大白银上市交易基金iShares Silver Trust SLV白银持仓下降0.39%。



  不祥之兆


  全球经济积聚动能和大宗商品反弹,外界预期主要经济体的市场力量及其决策者的努力或终将把通胀推升至2%。


  “全球经济齐扬,通胀正在往上走,”New Century Advisors资深通胀分析师Com Crocker表示。


  根据汤森路透旗下共同基金研究部门理柏,截至1月3日止有4.655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以TIPS为主的基金,此类基金总资产触及历史高位673.9亿美元。


  去年末美国通过史上最大规模税改,让人对未来通胀跳升充满期望。与此同时美元去年创下2003年以来最大跌幅,导致美国的外国制商品更加昂贵。


  欧元区通胀也蓄势待发,外界揣测欧洲央行可能不会对9月份到期的2.55万亿欧元购债计划进行延期。


  日本央行周二缩减购债规模,进一步加大全球债市抛售压力。


  “未见来自薪资方面的压力,”加州Western Asset Management资产组合经理Fred Marki指出,“在通胀上升的情况下,这不足以创造超额的需求。”


  2018年以来全球出现了债券抛售大潮,且在周三加剧,此前彭博报导称中国可能放缓或暂停购买美债。


  中国是美国国债最大的持有国,截至2017年10月共持有美债1.19万亿美元。


  10年期TIPS和常规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之差上周自去年3月以来首次突破了2个百分点。


  随着石油和其它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这一衡量未来10年投资者通胀预期的指标自去年6月以来稳步上升。


  两大债王也在不约而同发声表示债券熊市可能不再是“狼来了”。


  债王”格罗斯(Bill Gross)周二(1月9日)表示债券熊市终于要来了。


  格罗斯通过公司推特表示5年和10年美债长达25年的长期趋势已经被打破。


  有“新债王”之称的冈拉克(Jeffrey Gundlach)周二同样对债市做出评论。


  他给出了一些投资者需要注意的点位——10年美债达到2.63%以及30年美债达到3%。


  他称,如果这些点位被击穿,那么收益率会出现大幅上涨,标志着长久债券牛市的技术。


  债市收益率今年延续上行态势是黄金不愿意看到的,原因是投资者会更倾向用债券进行风险对冲。


  不过比特币进入新年后的颓势可能会让一部分资金回流金市。


  继中国停止国内加密货币交易所运营后,韩国周四表示正准备提案禁止该国所有的加密货币交易。


  在朴相基的此番言论后,比特币暴跌近12%。以太币、莱特币以及瑞波(Ripple)等数字货币也一同暴跌。



  市场观点


  OANDA亚太交易主管Stephen Innes称,油价上涨和经济复苏让投资者寻求更多通胀保护,因此黄金会得到支撑。


  他补充道,大家担忧的股市修正也让黄金下跌总是能够吸引到买盘。


  Adroit Financial Services投资组合管理服务主管Amit Kumar Gupta称,黄金短期可能上探1327,突破会走向1362。全球股市有泡沫迹象,过度乐观的情绪或许会导致血洗。


  MKS PAMP集团交易员Alex Thorndike称,预期黄金会遭遇逢高抛出,不过中国春节的季节性买盘能够支撑黄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微信扫码关注「明时量化」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海德三道19号 海岸城大厦西座1706室   电话:0755-21677939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明时投资管理有限 粤ICP备20210582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