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时资讯

行业资讯

强令企业关停,环保“一刀切”是高级黑

生态环境部 9月4日通报,山东临沂市兰山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平时不作为,考核问责时急功近利搞“一刀切”,严重影响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社会影响恶劣,群众反映强烈。

从已经查实的情况看,临沂市兰山区的做法令人厌憎。比如,当地以排放不达标、卫生不合格为由,要求义堂镇范围内270家经营性餐饮企业全部停业整顿,结果导致中午和晚上用餐高峰期,在义堂镇竟找不到一家开门营业的餐馆。作为全国最大的板材生产和交易基地,兰山区还采用“停供蒸汽”的方式,导致下游400余家板材企业被迫停产停业。

真实情况如何呢?据生态环境部暗访调查,当地餐饮企业绝大部分已安装油烟净化设施,绝大多数属于合法经营,并达到环境保护有关要求。而当地板材企业也经过多轮环境整治,政府此次人为停供蒸汽,迫使企业停产,形同刁难,是一种赤裸裸的权力干预市场行为。

这样的环保“一刀切”,首先是一个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的问题。污染当然要治理,但治理要讲究规划和方式,要有一个常态化的治理路径,而不是上来就把辖区所有的企业都搞没了,甚至逼迫人不吃饭、不生产。

据披露,2019年上半年,临沂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达到6.84,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倒数第10,在山东省排名倒数第一,综合指数同比恶化13.2%。山东省委、省政府还约谈了临沂市。

面对严重的环境压力,当地很着急,这并非不能理解,但不管压力有多大,环保治理也应该遵循科学和法律,不能恣意而为,更不能简单地把治理环境与生产生活对立起来。

要看到,临沂市今年以来污染严重,主要与当地日常环保意识缺乏、环境治理缺乏持续性有关。治理之道也应该是建立机制,立行立改,渐次推进,真正将环境治理当作重点工作常抓不懈。平时不努力,被约谈了就折腾民众和企业,这就是典型的“权力任性”。

其次,地方政府习惯于搞环保“一刀切”,也体现了部分官员法治意识的缺乏。现代社会治理,强调依法依规,这也是治理现代化的要义所在。

去年5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意见》称,地方环境整治要“坚持依法依规,加强政策配套,注重统筹推进,严格禁止‘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应对做法,坚决避免集中停工停业停产等简单粗暴行为。”《意见》指出,“对于具有合法手续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不得采取集中停工停产停业的整治措施;对于具有合法手续,但没有达到环境保护要求的,应当根据具体问题采取针对性整改措施”。

临沂市政府不管企业是不是符合环保要求,是不是具有合法手续,一并关停,显然是一种行政任性。这一做法引发民众不满,并不令人奇怪。

而从根本上讲,此种环保“一刀切”的做法,是在公然对抗中央的环保政策,是对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严重扭曲。

这样做,无疑会引发民众和市场主体对环保政策的不满,情绪所及,也会对绿色发展产生怀疑。早在2017年12月28日,针对一些地方基层党委政府不分青红皂白,采取紧急停产、停业等简单粗暴方式应对督察的做法,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副主任就尖锐指出,“这是对中央环保督察的‘高级黑’。”

时至今日,类似行为依然余波不断。前年河北等地强迫老百姓“煤改气”“煤改电”,结果气供不上,电又贵,煤却没有了,老百姓只好受冻;今年山东强制把数百家企业全部关门歇业;前不久,河北石家庄有群众反映,当地拆了大批蔬菜市场,说是为了打造卫生城……

据披露,山东临沂市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生态环境部9月4日发文批评,当晚,临沂市委就召开市委常委环保专题(扩大)会议。会议承认:工作中存在急功近利、简单粗暴、“一刀切”等问题,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造成恶劣影响,并表示将展开调查,对涉及的相关单位和责任人,依纪依规严肃处理。

环保“一刀切”也是生态环境领域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代表。仅仅知错即改,远远不够,必须严厉问责,以儆效尤。



微信扫码关注「明时量化」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海德三道19号 海岸城大厦西座1706室   电话:0755-21677939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明时投资管理有限 粤ICP备20210582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