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时资讯

行业资讯

就业优先,让更多人分享经济增长的福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100万人以上。

就业是民生之本,能够尽可能地为适龄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让更多的人分享到经济增长的福祉,并稳住民心,才能有效降低经济社会的不稳定系数,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提质增效。这也是为何去年7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稳就业、稳金融等六稳目标,且将“稳就业”放置在首位。

尽管今年的新增就业目标低于去年实现的1361万人的规模,但考虑到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6%~6.5%的区间目标,今年要实现1100万以上的新增就业的难度依然不小。

目前就业问题包含了多种情况,具体表现是岗位减少,就业供需不足,这种情况很大程度是源于经济增长的放缓。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高度不确定的内外环境,这使得中国经济增速存在持续放缓的现象,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升级,单位GDP带来的新增就业岗位呈现出边际递减态势,如2月份中国制造业PMI数据看,从业人数指数跌至47.5%,为连续三个月下降。

经济稳健增长是新增就业岗位的源泉,缺乏稳健的经济增长,单纯依靠政府的就业激励政策,抑或单纯依靠政府投资拉动经济以增加新增就业,都治标不治本。而要实现经济的稳健增长,就需要正确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矢志于构建和完善透明性担保和防护型保障体系等公共服务,帮助市场更好地发挥决定性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升级,这种升级必然带来的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劳动素质要求的提升,导致出现就业岗位的结构性错配,也就是存在岗位需求,但是满足需求的求职者供给不够。结构性错配需要一定的时间过渡,同时需要求职者自身能力储备和提升。对于结构性失业,政府需要做好就业服务。

具体到就业方面的公共服务,需要政府构建和完善就业保障服务体系,具体就是一方面不断充实失业保险制度,使暂时失业的居民能够通过失业保险而不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就是构建和完善再就业培训制度体系,使更多暂时失业的人们,能够通过参加各种免费的公共就业再培训活动,拓展自身的就业渠道和机会,找到合适的工作。不久前,上海市召开了201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今年要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帮扶引领成功创业1万人,帮助8000名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创业,继续相应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到,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中的性别和身份歧视。两会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印发通知,要求招聘时不得询问妇女的婚育情况,以此确保女性会获得公平的就业环境。

事实上,在经过2018年所谓“就业寒冬”的讨论之后,春节之后,各企业的相关招聘又重新启动了。数据显示,2019年节后两周内,发布职位的企业数、在线职位数比去年同期分别提升了13%和14%。随着一系列促增长,促就业政策的出台,企业的招聘需求将会恢复。

与此同时,新产业、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也提供了新的岗位需求,不同行业之间不同的就业景气也会促使求职者的流动。由于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许多年轻的劳动力从制造业领域流动到了收入更高的互联网新经济领域,比如外卖员、快递员成为吸纳新增就业的重要渠道。美团外卖发布的《城市新青年:2018外卖骑手就业报告》显示,2018年超过270万骑手在美团外卖获得收入,其中来自国家级贫困县的骑手达67万。(据《新京报》报道)另外,随着互联网招聘平台的发展,求职的便利性,岗位的匹配度将会快速提升,这也会减少求职者求职时间。

劳动既是权利也是义务,稳就业因此也是政府施政的重要目标。只要中国经济还在稳定增长,只要政府能提供公平的就业环境,完善的就业服务,充足的失业保障,就业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微信扫码关注「明时量化」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海德三道19号 海岸城大厦西座1706室   电话:0755-21677939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明时投资管理有限 粤ICP备2021058229号